博客开通
博客名称 :
博客昵称 :
自我介绍 :100字以内

信息标题
没有提示信息
用户登录
登录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Cookie :

页面设置

正文

家是什么——读《我们仨》有感

2016-11-29 09:11:53
分类:阅读

《我们仨》这本书于杨绛先生辞世次日在南京五台山先锋书店所买,还记得那天飘着细雨,一进书店的大门,便是杨绛先生的黑白照片静静地立于书店入口处。

 

2016年5月25日,正值春天,杨绛先生走了,从此,“我们仨”在另一个世界得以团聚。《我们仨》一书为杨绛先生92岁高龄时所著,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都老了。主要讲述杨绛先生的一个梦,在梦里他寻找着钱钟书先生。简单的两页纸让我觉得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寻找亲情、寻找爱情、寻找友情,而亲情、爱情、友情已足以慰藉一个人的心灵。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钱钟书先生被一个莫名电话带到了一个叫做古驿道的地方,钱瑗(钱钟书、杨绛先生的爱女)努力找到了钱钟书先生身处的小舟,就在这里,一家三口得以团聚,彼时,钱钟书先生病着,也是这个时期,钱瑗住院了,杨绛先生以羸弱之躯奔走于爱女与钱钟书先生之间,送别了自己至爱的俩个人。我看这一部分时,总恍恍惚惚,觉得作者描述的古驿道其实不像人间,倒像是另一个世界,有一种迷雾重重的感觉。如文章小节标题所示,从“走上古驿道”到“古驿道上相聚”再到“古驿道上消失”,我们仨只剩下了杨绛一个人。由此,有了这本书的面世。也有了第三部分的呈现。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这部分,杨绛先生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从俩人英国留学、喜得爱女,到不愿意做二等公民返回祖国,其间经历“三反”、“反右”、下放农村,然后是三年困难时期,紧接着文革,在这一系列事件中,他们一家三口从容不迫、不卑不亢,为了生存辗转迁徙却始终相亲相爱,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历经坎坷与磨难之后,终于在北京三里河安顿下来,自此有了形式上的家。

 

这一部分跨度较大,内容有些长,却是杨绛先生诠释的关于“我们仨”的核心所在,不知道看《我们仨》这本书的人有多少人会和我有同样的感悟:家是因为有人,家是因为有亲情、有牵挂。就像杨绛先生说的那样,因为有我们仨,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然而,当钱钟书和钱瑗走了之后,这个家就不复存在了,它成为了一个形式,这样的家对于杨绛先生来说,和任何别的地方并没有区别,于是她写了这本书,在书中,她重温了家的故事,重温了我们仨的一生一世。

 

圆圆(钱瑗的乳名)出生,钱钟书去医院看望她时说,他将墨水瓶打翻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她说:“不要紧,我会洗。” 他把台灯砸了,她说她会修,单想像他们的对话及场景,就觉得温馨。她说他一向拙手笨脚,而她又是一位多么温暖可人的女子,当她说出这样的话后,钱钟书就真的放心了,因为他极相信她,而她,也全都帮他洗好修好。对于此时还租住异国一角的他们来说,家是他们的心意相通,家是他们的相依相伴,另一个人就是自己的家

 

1972年,夫妇俩从干校回到北京,杨绛起床后发现钱钟书已经将早饭做好,他说:我会划火柴了。这是他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做早饭。这样的细节让我感动。即使儒雅如他,也愿意为她燃起人间烟火,在那根他点燃的火柴里,又何尝没有闪耀着爱的光芒呢。在凄风苦雨的岁月,她在他身边,他只会看书,只会做学问,其他的都不会,她不但为了他弯腰低眉,劈柴生火,用煤渣自制煤球,而且在小学代课,写剧本挣生活所必须的柴和米,这期间,她任劳任怨,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此时,家是什么呢,他们从来没有自己固定的住所,家是他们共担风雨,他们用自己的肩膀为彼此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他们用双手去向命运讨明天。文革时,他们一家三口逃到北师大钱瑗的宿舍里,杨绛说,屋子虽冷,他们感到的却是温暖,因为女儿不用担心爸妈受欺负了,而他们也心疼女儿每天的奔波。无论何时,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从来都是一家人的健康与平安。

 

也是在文革期间,杨绛和钱钟书已被划为牛鬼蛇神,属革命群众的钱瑗回家看父母,那天晚上,她为妈妈缝了一件睡衣,又拿出爸爸爱吃的夹心糖,将其一一剥开放在玻璃瓶子里,并将糖纸带走,她怕革命群众发现糖纸揪斗父母,这份体贴入微,感动的不止杨绛,连我也忍不住泪洒纸张。在那样的非常时期,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活着,可是她不曾后悔,他亦不曾却步,他写《管锥编》,她翻译《堂吉诃德》,他们相互砥砺,没有灰心丧气。几遭厄运捉弄的钱钟书曾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他这样说,在后来的日子里,也这样做了,他不屑于名和利,乔木让他做社科院院长,他说:尸位素餐,于心不安;对于出国访问,他一概推辞。

 

看这本书时,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在当时的情境下仍然坚持自我,即使命运已由不得自己做主却仍然避开外界的喧嚣,坚持读书与工作,他们是否看透了人生与人性,他们又如何在身受打击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内心的高洁。也许这一切,可以用杨绛先生的那句感言来说明: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是的,对于杨绛先生来说,钱钟书和钱瑗在时,那就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世界,任外面血雨腥风,依然有仨个人的互牵互挂,可以食无肉,可以居无棚,可是只要一息尚存,他们的血液都在为彼此流淌。如果,没有亲人,没有亲情,又如何有足够的力量去抵挡外界的风雨。

 

在本书的结尾,她说,家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我却觉得,家就是有爱相随、家就是温暖做伴,没有爱与温暖的房子是空洞的,那从来都不会成为真正的家。她说,还在寻觅归途。现在,她已经走上了归途,谨以先生翻译的诗做结语: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我们都将离开,在离开之前,我愿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家的生命之火都更旺一些、让我们的家人看到它燃起的光芒,让它照亮家中每个人的脸庞,那样的生命之火,是一个家的希望。(引自天涯博客)

阅读( ) | 评论(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