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

别让“揩油”伤了学生资助的制度善意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今年助学贷款高中预申请机制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据介绍,近些年中央有关部门密集出台相关资助政策措施,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寒门学子孙少平的求学故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尽管缺衣少食,孙少平一家依然朴素地相信“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就有希望”,坚信通过自身努力能“让手里的黑面馍变成黄面馍,再让黄面馍变成白面馍”。伴随社会变迁,尽管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却依然有一些贫困家庭面临着孩子“上不起学”的困境。

  拨亮教育这盏希望之灯,离不开学生资助政策。将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资助政策不仅能够保障寒门子弟顺利完成学业,也能够激励他们好学上进。就此而言,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具有减轻求学者经济压力的功能,还具有教化和育人的功能。但从媒体报道看,学生资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被打折扣,原本应该惠及学生的“利益蛋糕”,在某些地方某些学校却遭遇了形形色色的“雁过拔毛”。在监管缺失的边缘地带和空白地带,一些人想方设法“捞一笔”,甚至形成畸形的利益链条。不论是中职学校负责人套取国家助学金,还是质量低劣的“学生营养餐”,抑或寄宿生生活补助被截留,学生资助政策的“制度补血”被一些人当成了“唐僧肉”。

  学生资助政策的制度善意在执行过程中打了折扣,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物质损失,还有精神伤害。学生应得的却得不到,或者得到的“蛋糕”缩水、瘦身;学生资助政策在现实生活中上演“变形记”,不可避免会损伤学生们的权利。当制度善意不能及时、充分地惠及寒门学子,难免会影响他们对学生资助政策的价值认同。

  避免五花八门的冒名顶替、监守自盗,减少藏污纳垢的暗箱操作,离不开信息公开以及监督“给力”。提升失范行为的违规成本,让那些对学生资助政策动了“歪心思”的人为自己的“乱伸手”付出应有的代价,这不仅是对学生权益的保护,也是对全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教育作为一种向上社会流动的渠道,承载着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希望与梦想。通过“制度补血”的方式,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一饱含“弱势补偿”理念的举措,既体现了民生情怀,也体现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学生资助政策的制度善意要切实惠及每个求学者。只有让那些投机者无机可乘,学生资助政策才能更好地发挥效力。

 

 

作者:杨朝清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10日